一大早,在西安西咸新区,门头不大的魏医堂。不大的屋子里已有多位患者在等候,一老一少正在为患者把脉,老者正是魏医堂第十六代传人魏光胜。
魏氏祖先魏汝经于乾隆四十二年从湖北襄阳宜城(老祖魏徽后裔所在地)迁至陕西东河乡(今镇安宁陕柞水—代),魏氏族人魏常渎在秦岭行医,至今也有200余年。在光绪年间因天下大旱,到处是一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景象,魏光胜的太爷爷魏湧尊祖训、开粥棚、济灾民,送医舍饭3年之久,赈济灾民上万人次。朝廷为彰显魏氏族人的善举,魏湧被钦嘉为六品御医,行走山间服务乡里至80多岁无疾而终,朝廷念其公德无量御赐官碑,以期褒扬天下。
魏氏后人,承家学,习岐黄,志存济世。魏医堂第十六代传人魏光胜生在中医世家,从小耳熏目染心智聪颖,6岁就会倒背《弟子规》、《医学三字经》《汤头歌决》,8岁随父上山采药走村看病,10岁就会开处方。自古英雄出少年,他12岁就“望闻问切给乡亲们看病除疾。16岁以全县第一名考上了乡医立誓要为苍生和黎民除疾,苦练医术。1968年春18岁的魏光胜被原兰州军区21军61师因一技之长特招入伍,当上了一名卫生员,后又调到师卫生队,四年的戎马“医官”生活,深造培学淬炼成钢,成为“精通两医人才”,转业后回到县医院,因忍受不了当时科室主任对中医的排挤一气之下回到家乡再次当起“乡医”。
魏光胜谨尊悬壶济世家训,“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为方圆百里百姓解除病痛……魏医堂本是微利,如果遇到特别贫困的群众,还要倒贴药费,多年下来,魏光胜看病越多,自己的日子也越穷,长此以往总会泽涸无鱼,他寻思着要寻找更大的平台发展。2002年魏氏后人再次迁徙,魏光胜把魏医堂安家咸阳。这次迁徙,是魏医堂发展史上的再次飞跃。
现在,年近80的魏光胜放不下的还是责任,坚守的依然是良心。“中医是根医德是魂”,医术学得来,医德靠修行魏光胜常对从陕西中医学院毕业的儿子魏庆说,这个“德”,正是魏氏以及魏医堂代代相传的灵魂。医术再好,没有良药的支撑也是徒劳。魏光胜为保证药材质量他指导老家宁陕县山村里的贫困户在大山中种药材,一有时间他还带着魏庆回到秦岭中跋山涉水、攀山爬崖采集中药材。不仅仅教育孩子认识到更多的药材品种,有时也会采集到一些罕见的野生药材——这是自古以来所有优秀的中医人才必备的课程。
为弘扬中医药,培养更多中医药人才,魏光胜这10多年破祖训收弟子,为社会培养了30多名中医药人才……魏大夫利用孩子寒假,带着魏庆、杨李、胡智鑫等弟子出秦岭到豫地,从河北到云南,一路游医看病,用最传统的方式言传身教。
魏光胜把职业当事业,把病人当亲人。上世纪80年代,在火车上魏光胜认识了个乾县峰阳小伙,说他父亲和村上许多人患了大骨关节病,严重得生活难以自理魏光胜来到乾县北端的山村,住窑洞,睡火炕,诊脉看病20多天治疗治愈了4位患者,治好病仅收200元诊费。春节临近便将药方留在了村子,村民们对魏医堂济世救人的感人事迹广为传颂……据统计60余年来魏光胜及其魏医堂弟子行医诊治各种疑难杂症1170多人,消化系统疾病6000多人,心脑血管类病人8000多人,三高病人10000多人次,呼吸系统病人12000多人次,不孕不育病人510多人次,还为110多名孤寡老人、特困乡亲免除诊费。对家境及其贫困患者减免费用1300多人次。
洒向人间都是爱——这正是博大精深的国粹“中医”从古自今传承的根本。如今魏光胜的儿子魏庆及袁彦刚医师等人,也子承父业,青出于蓝,开始撑起魏医堂新时代事业壮大的风帆。据悉魏光胜正在宁陕县筹建“魏医堂疗养健康项目”,將建成一个秦岭山中中医学、研、养、游、疗自然一体的"中华秦岭魏医村"。另外,还计划全国各地县区建立"魏医行馆"系统,用"魏医"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充满爱心的行动造福更多的患者。
联系我们
微信:W13891486569
微信:W18700044445
地址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世纪大道东段大沃城(怡景华庭)西门
名称
魏医堂-陕西魏医堂中医馆